本文1740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张阿姨今年68岁,患有心力衰竭(简称“心衰”)已经三年了。前段时间,她在医院复查时,医生却夸她最近的身体状态比之前好多了。她自己也觉得,气喘少了,走路不累了,晚上睡得也踏实。
这一切的变化,竟然源于她每天坚持的一个小动作——抬腿。
这听上去是不是有些“离谱”?一个简单的抬腿动作,真的能帮心衰患者改善病情?
医生直言:不是动作神奇,而是原理扎实。
心衰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动
心衰,是心脏功能衰退的一种表现,简单说就是心脏“带不动”全身血液了。轻则走路喘,重则卧床不起。
很多患者一听到“心衰”,就开始不敢动,觉得一动就心脏受不了。其实这是个大误区。
《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(2021年版)》明确指出:稳定期心衰患者应坚持进行个体化、科学的有氧运动训练。
运动不是加重心衰,而是帮助改善心功能,提高生活质量,减少复发。
而在众多运动中,抬腿,是最简单、最安全、最适合心衰患者的基础动作之一。
抬腿,到底能改善什么?
不少医生都建议心衰患者每天练抬腿,尤其是下肢水肿明显、走动困难的老人。坚持3-6个月,身体可能真的会发生这5个变化。
1. 下肢水肿减轻
心衰患者常常会出现双腿浮肿,特别是到了晚上更明显。
这是因为心脏泵血能力下降,血液回流不畅,液体渗出到组织中,导致下肢浮肿。
抬腿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,减轻血液淤积。当腿部高于心脏位置时,重力帮助血液流回心脏,缓解水肿。
2. 心脏负担减轻
很多人不知道,抬腿其实是在“帮心脏一把”。
当腿部血液回流改善,心脏的前负荷(进入心脏的血液量)得到优化,可以提高心输出量,减轻心脏泵血压力。
这并不是玄学,而是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。
3. 呼吸更顺畅
心衰患者常常因为肺部充血,出现气短、呼吸困难,尤其是躺着时更明显。
坚持抬腿训练,改善下肢循环,减少血液在肺部淤积,有助于肺部减压,呼吸自然也就顺畅了。
张阿姨自己说:“以前一上床就喘,现在能一觉睡到天亮。”
4. 睡眠质量提升
心衰常伴随夜间憋醒、胸闷,影响睡眠。
而长时间水肿未排出,也是导致夜间症状反复的原因之一。
抬腿动作促进体液回流,有助于白天排尿,减少夜间尿频和睡眠中断。
研究发现,规律运动的心衰患者,睡眠障碍显著减少,焦虑情绪也明显改善。
5. 运动耐力增强
长期卧床、久坐,会让心衰患者的肌肉萎缩,骨骼变脆,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。
而抬腿动作,不仅锻炼下肢肌肉,还激活了静脉泵机制。
坚持训练,会让患者运动耐力逐步提升,原来只能在屋里走动的人,慢慢能下楼散步。
这不是奇迹,是科学。
抬腿虽好,但怎么练才科学?
并不是随意抬腿就能达到效果,方法对了,才事半功倍。
医生建议,从这两种方式入手:
方式一:仰卧抬腿
躺在床上或瑜伽垫上,双腿缓慢抬高至45度角,保持10-15秒,再慢慢放下,重复10-15次。
优点:安全,适合大多数患者。
方式二:靠墙抬腿
躺在地上或床上,臀部靠近墙面,双脚靠墙向上伸展,保持10-15分钟。
优点:促进血液回流,缓解水肿效果显著。
注意事项:
每天1-2次,每次不超过30分钟;
饭后1小时内避免进行;
如果出现胸闷、头晕、恶心等症状,应立即停止。
抬腿≠治愈,科学配合更关键
必须强调一点:抬腿不能代替药物治疗,也不是心衰的“灵丹妙药”。
它只是辅助治疗的一种方式,帮助改善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
心衰的核心治疗仍包括:
规律服药:如利尿剂、β受体阻滞剂等;
控制基础病: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;
定期复查:监测心功能变化;
健康生活方式:低盐饮食、戒烟限酒、控制体重。
坚持,是最好的“药”
有人说:“我抬了两天腿,没感觉啊。”
可你吃两天药就能好了吗?
心衰是慢病,改善也注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。每天坚持抬腿,不仅是对身体的训练,更是对意志的锻炼。
张阿姨用半年时间,换来了轻松的呼吸和安稳的睡眠。你,也可以。
别再说“太老了、太晚了”,现在开始,就是最好的时候。
参考资料:
[1]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. 《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(2021年)》[J].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 2021,
[2] 高润霖等. 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[J].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, 2020, 19(10): 758-761.
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!有你在,我们会更好!
盛达优配app-申请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-股票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