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当精湛医术邂逅暖心服务,当智慧医疗携手精细管理,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正成为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尺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(青岛)党委高度重视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工作,医院成立了“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提升工作专班”,以实际行动回应民生期待,从手术台到病房,从指尖服务到后勤保障,不断提升就医满意度。开诊十一载,这里以仁心仁术践行“病有良医“的承诺,以服务升级赋能患者满意度提升。本系列稿件将深入探访医院多维度医疗品质服务细节,解码其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的创新实践,展现新时代公立医院的责任与担当。
大众网记者 郑阳 丛溦 王彬 青岛报道
“看看他,多结实!16斤了!要不是刘海英主任她们一次次不放弃,真不敢想能有今天……”来自威海的丛女士轻抚怀中4个月大的儿子,在这份幸福背后,是她曾经历两次妊娠失败,第三次怀孕又遭遇六次凶险出血,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(青岛)产科团队长达数月的生命守护。
生死时速:“系紧”生命之门
曾经历过两次流产的丛女士,第三次怀孕的喜悦始终被“宫颈机能不全”的阴影笼罩——这意味着孕育宝宝的生命通道可能提前打开。孕早期的反复出血,让她的保胎之路步步惊心。“每次约好门诊,出血就突袭。”产科主任刘海英回忆。孕16周,又一次大出血袭来,检查显示宫颈口已扩张,流产风险极高!
危急时刻,刘海英团队迅速评估病情,果断决策:立即紧急宫颈环扎!这项手术如同为摇摇欲坠的生命之门系上“保险绳”。“我们有近千例成功经验,但她情况格外凶险。”手术室里,刘海英屏息凝神,精准操作。
短暂平静仅维持四周。在孕19周+5天,危机再现:宫颈管严重扩张,宫口开两指多,胎膜暴露!已不具备二次环扎的条件。刘海英当即决定为她进行手诊、消毒处理并调整用药方案。保胎之战由此转入持久战:进口与国产药物交替使用,对孕期会产生影响的血糖与免疫指标也需通过药物谨慎干预、实时调控。
24小时守护:托起摇摇欲坠的希望
从此,丛女士成了产科最特殊的“住客”。护士团队筑起24小时“生命堤坝”,双人轮值确保随时响应;为精准完成每两小时换药,护士闹钟设在1小时50分,无论昼夜,准时出现。管床医生任伟,再晚下班也要折返查看;值完夜班常坚持到午后,确认安全才离开。
最让丛女士安心的是刘海英主任的坚持:门诊手术再忙,每天必到床边,一句“挺好,没事,放心!”成为她最温暖的力量。“是这些深夜换药的护士、牺牲休息的医生,托住了我的希望。”丛女士动情地说。
生命凯歌:那声响亮的啼哭
艰难挺过孕24周“存活线”后,新考验到来。“孕30周起要做的每日胎心监护像给宝宝做心电图考试,她家宝宝常‘不及格’。”刘海英的比喻透着关切与警觉。每当团队讨论是否提前分娩,胎心监护常在第三次监测时“磕磕绊绊”通过。这“幸运”背后,是全天候严密监控与及时干预。
提心吊胆中,孕周推进至36周。持续的胎心波动和累积风险逼近临界值。刘海英团队严谨评估,并与丛女士一家深入沟通后,做出慎重决定:终止妊娠,迎接新生!
手术室里,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寂静,一名健康婴儿被温柔托起——紧绷的神经瞬间放松,喜悦的泪水悄然滑落。这场跨越半年的生命保卫战,历经紧急环扎的惊险、药物保胎的坚持、近百次胎心监护的揪心,以及医护日夜守护,终于奏响最动人的凯歌!
仁心,缝合的不止是伤口
“高危保胎,是对医术与仁心的双重考验。”刘海英感慨。丛女士的故事,是医术的成功,更是医者仁心的璀璨绽放。“这里的手,不仅能缝合宫颈,更能抚慰人心。”丛女士动情的话语,正是对这种新时代医疗人文精神最生动的诠释。
这份温度,与国家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倡导的“加强人文关怀,构建和谐医患关系”高度契合。齐鲁医院(青岛)的医护人员,用深夜的守护、温暖的鼓励、永不放弃的坚持,将“有温度的医院”、“有关怀的医疗”具象化,照亮了脆弱生命的希望之路。这曲由仁心医术谱写的生命凯歌,是医患同心的最美乐章,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公立医院守护人民健康的责任与担当。
盛达优配app-申请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-股票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